“水城兴化”:水与文化共流传
鸟瞰兴化,良田万顷,湖荡遍布,像一片巨大的荷叶覆盖在苏中水乡的大地上。 水滋润了这里的土地,水哺养了这里的人民,水孕育了这里的文化…… 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 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如何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建设的成果,兴化市确立了建设“富庶兴化、生态兴化、文化兴化、和谐兴化”的理念。市委书记贾春林提出,要用文化兴化引领城市建设,让水与文化共流传…… “金东门”再现“明清街” 素有“金东门”之称的兴化城东部地区,是一个由明清古民居群组成的街区,历史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市里投资对临街的120多户破旧店铺进行了“修旧如旧”,显现其青砖黛瓦,楼台亭阁的明清风貌,向老百姓和游客开放。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城墙是不多见的文物遗存,但已到了随时会倒塌、危及附近居民安全的地步。市里在全面维修的基础上,建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古城墙公园,让祖祖辈辈在商业喧闹中生活的居民们有一个安静的休闲好去处。 位于“金东门”历史街区的赵海仙洋楼,是兴化清末一代名医赵海仙诊所的旧址,斗转星移,人间沧桑,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市里投入专项资金750万元对此进行维修,如今已再现往日的原样,在这里建成了一个中医博物馆,成为江苏省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让后人加深对祖国宝贵中医文化的了解,被江苏省卫生厅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具有百年历史的上池斋药店,至今还保持着当年民间“前店铺后作坊”的风格,市里多元投入对此维修。如今您一进入“金东门”地区,首先映入您眼帘的就是这个“老古董”建筑物。 始建于明代的八字桥曾是兴化最繁华的区域,它见证了兴化的历史沧桑。市里在此建起了1.2万平方米的大型仿古商业区和广场,楼台亭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无论是东岳庙、成家大司马府、吴甡故居、李鱓浮沤山庄、八字桥文化广场、高谷故居,还是大文学家宗臣、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还是近代国学大师李详,他们的故居都是在城市建设中优先得到了保护的文物。至目前,兴化市已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省级5处,市级37处。尚有36处在申报之中。 小木船“摇”进北京城 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兴化市竹泓木船制造工艺名列其中,这是该市获得的第一枚“国”字号文化品牌。 竹泓镇年产各类木船4000余条,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产品已由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农用船、渔船向以景区观光旅游为主的工艺木船转变,远销全国各省大都市。其中有400多条工艺木船漂洋过海远销至日本、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受到客商的青睐。前不久,兴化市举行龙舟大赛,使用的就是竹泓的小木船。 据了解,兴化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有两批66项。 兴化的茅山号子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唱进中南海,以后多次在盛大文艺演出中亮相。市里确立为“非遗”保护项目后,每年都举办大奖赛,让更多的人传唱这优美的劳动号子。每逢重大喜庆活动,农民们便重新填词,唱出新意。同时列入“非遗”保护的还有林湖的栽秧号子、戴窑的窑工号子等。一条河流一个景 金秋的清晨,位于兴化城低洼地区王家塘的防洪墙上热闹非凡:在初升的太阳下,在花香鸟语中,市民们有的在舞剑,有的在打拳,一群中老年妇女正在音乐的伴奏下跳着健身舞……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停满杂船、遍地垃圾的卫生死角。市委市政府在投资3.5亿元、建成35公里防洪墙、抵御3.5米以上洪水、受益35万人的浩大防洪工程的同时,建成了6个百姓河边公园,这里便是其中一景。 兴化城四面环水,市委书记贾春林要求结合防洪工程的建设,充实文化内涵,彰显文化个性,把水乡的河建成“流动、生态、安全、文化”的河,一条河就是一个景点…… 车路河曾经是兴化城区和区郊的 “分界线”,如今两座大桥横跨河上。在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的过程中,兴化市对两侧的沿河进行了驳岸,形成了10公里长的沿河绿化风景线,建成了板桥竹石园,与之隔河相望的是体育主题公园——兴健园…… 古老的上官河畔,新近建成了一个集全国各地名贵树木一体的水上森林公园,公园的绿色长堤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防洪大堤,每天有千余名百姓来这里欣赏水乡美景…… 以兴化“开邑第一人”楚国大将军昭阳命名的昭阳湖公园、生态园、阳山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皆成为市民们游玩、晨练的好去处。一批名家的雕塑,更为生态水城平添了几分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