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泓木船 一脉相承 永不散箍的精致民俗
地处里下河腹部的兴化竹泓镇,古称竹横港。及至清朝,本邑一文士嫌此名土气,遂取其水势深广,更名竹泓,至今沿称。
竹泓地势低洼,历史上饱受水患之苦,长期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为裹腹计,或筑圩保田防汛排涝,或开沟抬田垫高地面,从而形成一方方四面环水的小岛———垛田。圩田、垛田把一片片完整的土地分割成河汊纵横、湖荡密布的自然地貌。“隔河千里远,出门便用船”,船,自然成了水乡人家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之而起的造船业也便为精明的竹泓人演绎得如火如荼。
竹泓的造船业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穿行在竹二村古旧幽深的巷道里,我们仿佛浸润在一种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中。
这是一种古风,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致的民俗文化。竹泓的钉造船只,以小巧的农船、渔船和渡船为主,鲜见艨艟巨舸,故,作场一般都不是那么宽阔辽旷,地头场边,街首巷尾,庭院堂屋,几乎无所不至。在一位热心长者的带领下,我们好奇的目光伴着匆匆步履在竹泓镇东南角一河滩停驻,盈耳的是一阵节奏明快、韵律铿锵的斧凿之声:“钉,叭叭,钉钉叭,钉钉叭钉叭叭;钉,钉叭,钉叭叭,钉叭钉叭,钉钉叭。”循声而望,一老者正单衣薄衫,运斧挥凿,汗流浃背地钉着一只小划子船。老人虽满目沧桑、一脸风霜,一招一式却干净利落,虎虎生风,一种不服老的倔强劲儿,在他那握挥斧形成“大”的造型上毕现。
竹泓造船业,有不少人家是世代相袭。比较出名的如竹二村周宝如,今年已愈古稀。周师傅家祖传钉船,到他的侄孙辈,已是五代钉船世家了。
周师傅从14岁开始钉船,至今不下千余条。老鸦船、张卡船、开泥船、鸭船、脚划子……无不涉及。数年前,日本道具学会的专家学者来竹泓采风,在周老师傅的作场上,见其娴熟自如地操作着,而手头并无片纸只字的图纸,不禁讶然。周师傅自豪地一咧嘴:要图纸做啥,谱儿都摆在我心里呢。周师傅上世纪70年代曾与人合伙钉过20来米长的轮船,80年代还钉过不少“海溜子”船。那是一种18米长、16吨左右的大木船,为沿海一带渔人下海捕鳗鱼苗所用。而今,随着鳗鱼市场的疲软,钉“海溜子”船只能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了,周师傅谈及此,免不了一阵长嘘短叹。
“钉钉钉,叭叭叭……”闲扯间,周师傅依旧斧凿铿然有声,他换了一种语调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船不行就钉小的,这不,前几天滨海一带有小木船经纪人专程来此搞批发,一下子拖走了20多条,薄利多销,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六七千块钱呢。
“钉钉钉,叭叭叭……”这乐观豁达,充满生活情趣的老手艺人悦耳动听的打击乐,一直愉悦着我们的身心。
寂寂冬阳中,别转他家。在竹二村曲曲折折的巷道里,随处可见刷过桐油的小木船依搁在临街一侧的墙上,新奇之余,不觉已在一古旧的瓦房前驻足。从外面看,这户有着宽敞的四扇格门的人家似乎开着店铺,一俟入室,才恍然如有所悟,敢情这是一间钉船作场,堂屋里赫然搁着两条油光锃亮的小木船,而西边院子里,一阵“钉钉叭叭”的敲打声正熟悉而亲切地叩击着我们的耳鼓。
主人闻讯而出,这位看上去笃实厚朴的钉船人叫王福金,已年逾花甲。他16岁远赴江西学艺,后一直蛰居在自己这片90余平方的祖屋里,孤身一人,默默地从事着钉船这项艰辛的劳作。